長豐縣崗集鎮:黨建紅為墨,繪就自然村莊“蝶變”新圖景

近年來,長豐縣崗集鎮以黨建為核心紅色引擎,緊扣“組織強基、黨員帶頭、群眾參與”主線,構建四級組織架構、創新黨群議事機制、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健全長效運行機制,化解改造糾紛、解決民生難題,實現“干部干、群眾看”到“黨群同心建、成果大家享”的轉變,繪就黨建引領鄉村美的生動圖景。
織密紅色網格,筑牢組織堡壘。崗集鎮以基層組織建設為根基,構建全域覆蓋的黨建治理網絡,讓黨組織成為村莊改造的“主心骨”。三十埠社區創新搭建“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架構,按“1名黨員中心戶聯系10戶群眾”標準,劃分32個紅色微網格,建立“網格吹哨、黨員報到”快速響應機制,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龍崗社區通過公示黨員崗位職責、梳理7大項小微權力清單,推動56名黨員化身“民生代辦員”,累計完成127件民生事項,其中代辦服務占比達75.6%。這種黨建網格與治理網格“雙網融合”的模式,推動服務力量下沉一線,有效收集民情需求78條,精準解決道路硬化、污水治理等村民急難問題,為村莊改造筑牢堅實組織基礎。
黨員沖鋒在前,激活攻堅動能。崗集鎮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頭雁效應”帶動“群雁齊飛”,掀起村莊改造攻堅熱潮。大窯村組織60余名黨員干部帶頭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主動拆除違建、清理積存垃圾,用實際行動帶動村民從“袖手旁觀”轉為“主動參與”,僅3個月就完成槽坊組道路硬化、路燈安裝等改造項目。老黨員沈光勝率先主動拆除自家存在安全隱患的附屬房,引發“拆除一片、帶動一片”的示范效應。全鎮組建的“黨員先鋒隊”“崗小集志愿服務隊”等39支隊伍,累計參與夜間巡邏650人次,在防汛抗旱、改造施工等關鍵節點始終沖鋒在前。青峰嶺村黨委牽頭改造3個自然村莊,讓200余戶村民直接享受到道路拓寬、環境美化的改造紅利,“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模式成為破解改造難題的關鍵抓手。
創新議事機制,凝聚共建合力。崗集鎮將民主協商作為黨建引領改造的核心載體,創新推行“群眾說了算”的多元議事模式,讓村民真正成為村莊改造的“主人翁”。三十埠社區落實“院落議事會”制度,通過“群眾問事—支部審事—集體議事—代表決事”四步工作法,推動村民全程參與道路規劃、污水管網改造等項目決策。50戶村民通過議事會推動入戶道路硬化,55戶完成污水治理,還建成300平方米休閑廣場,真正實現“群眾的事群眾商量、群眾的事群眾辦”。青峰嶺村依托“11N11”協商議事機制,借助微信群搭建線上議事平臺,實時收集村民意見,僅3個月就高效完成牌坊村民組改造。全鎮通過黨群議事平臺有效化解改造糾紛27起,解決改廁、垃圾處理等民生難題200余件,將黨建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健全長效機制,鞏固改造成果。崗集鎮以機制創新破解“改造易、管護難”問題,推動村莊改造從“短期整治”向“長效管護”轉變,確保環境美“可持續”。大窯村推行“積分制+村規民約”管理模式,村民參與公共區域清掃可兌換生活用品,村民參與環境維護人數同比增長60%,催生50余戶“美麗庭院”示范戶。青峰嶺村設置12個綠化養護公益崗位,幫助農村老人年均增收2萬元,實現“環境改善+民生保障”的雙贏。鎮綜合執法隊聯合黨員志愿者運用無人機巡查,打擊偷倒垃圾行為11起,規范管理16處垃圾分類亭,守住改造成果。“崗小集”志愿服務隊常態化開展健康義診、家電維修等16項服務,累計惠及村民300余人次。如今行走在崗集鎮的村落間,干凈整潔的巷道、功能齊全的休閑廣場隨處可見。(撰稿人:羅莉;審核人:周永峰)
責任編輯:李家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