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縣楊廟鎮四樹社區:“窗簾之約”映初心,“六尺巷風”潤四樹

2025年8月6日中午,四樹社區居委會內一場關于瓦廟組陶某某、何某某兩戶居民建房糾紛的專項調解會圓滿落幕。當雙方當事人在調解協議上鄭重簽字、按下鮮紅的手印,并最終握手言和時,這場劍拔弩張的鄰里糾紛在社區“窗簾之約”機制與“六尺巷”精神的共同浸潤下,化干戈為玉帛,成為社區踐行“把人民的小事當成頭等大事”理念的生動注腳。
“窗簾之約”:小細節里的大情懷,變被動應對為主動發現。
四樹社區的“窗簾之約”,源于一個樸素的觀察:許多鄰里矛盾,往往積郁已久,卻未必會第一時間主動反映到社區。如何變“坐等上門”為“主動敲門”?社區干部們創新思路,與轄區內重點人群、“窗簾之約”戶建立了一個溫暖的約定:非正常作息時間內,若家中連續數日窗簾緊閉,則可能意味著家庭遇到困難或鄰里間產生了矛盾,社區干部將主動上門了解問題。
這次陶、何兩戶的建房糾紛苗頭,正是被這扇“窗簾”捕捉到的。社區網格員在日常走訪中,敏銳發現何某某家連續幾日午間反常地緊閉窗簾,結合附近居民的議論,判斷可能出現了矛盾。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姚爍立即帶領村兩委成員主動上門,不是坐等投訴,而是帶著關切去“敲門”。正是這份主動,將矛盾化解在了萌芽階段,避免了事態擴大升級。
“六尺巷風”:古智慧煥發新活力,化利益之爭為禮讓之美。
建房糾紛,核心往往是寸土寸金的利益之爭。陶、何兩戶的矛盾焦點,也在于宅基地邊界、房屋高度、采光通風等具體問題。面對僵局,四樹社區不急于評判對錯,也沒有簡單“和稀泥”,而是引導雙方回顧鄰里情誼,巧妙地將流傳千古的“六尺巷”精神融入調解過程。之后,耐心傾聽雙方的訴求,精準把握矛盾的核心點。在厘清責任邊界的基礎上,著重引導雙方換位思考:“鄰里相處是長久之道,互諒互讓方能和諧共生,眼前的寸土得失,遠不及長久的和睦安寧珍貴。”
這種對傳統美德的現代詮釋,觸動了當事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在社區干部公正、耐心、充滿溫情的調解下,雙方逐漸放下執念,開始尋求共識。最終,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了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當那份承載著法律效力和鄰里承諾的調解協議擺在面前時,簽字、按手印,不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雙方重歸于好、共建和諧的莊重承諾。那一聲“握手言和”,是“六尺巷”精神在新時代四樹社區最鮮活的回響。
一場因建房而起、險些傷了和氣的鄰里糾紛,在四樹社區干部用心用情的努力下,以“窗簾之約”精準預警,以“六尺巷”精神化育人心,最終以圓滿和諧收場。這不僅是調解技巧的成功,更是社區治理理念的成功。它生動證明:在基層,最打動人心的“先鋒”之舉,往往就體現在將心比心、主動作為,把群眾的一件件“小事”做實、做細、做暖。(桂晨)
責任編輯:李家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