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縣崗集鎮:多維發力助振興 實干篤行譜新篇

近年來,長豐縣崗集鎮推進鄉村振興既重根基筑牢、也重長遠發展,以選派幫扶中的能力提升、制度建設與黨建聚力夯實短期推進基礎,通過產業振興的特色布局、文旅拓展與集體經濟探索激活中期發展動能,借助基礎設施升級、公共服務提質與就業保障強化實現即期民生改善,再以防返貧監測、數字化治理與鄉風共建構建長期支撐體系,層層遞進推動鄉村振興走深走實。
“三維發力”凝聚核心動能。靶向培訓提升能力。實施“滴灌式”培養計劃,邀請黨校專家、農業技術骨干開展政策解讀與業務培訓。組織選派干部參加縣級集訓1次、鎮級培訓2次,并赴周邊先進鄉鎮實地調研3次,學習特色種植、產業運營等經驗。依托青峰嶺鄉村干部實訓基地,安排干部參與碧根果全產業項目、和美鄉村建設等重點工程,累計走訪群眾130余戶、企業6家,形成問題解決方案45項。嚴管厚愛激發活力。構建“四梁八柱”管理制度,將駐村職責細化為39項工作清單,嚴格執行“五天四夜”駐村制度。通過不定期抽查、電話回訪等方式強化監督,防止“兩頭空掛”。同時,鎮黨委領導走訪督查10余次,談心談話4次,協調解決選派干部生活難題。建立科學考核體系,將工作業績、群眾滿意度與評先評優掛鉤,選派第一書記參與縣級“擂臺比武”,形成“比學趕超”氛圍。黨建引領凝聚合力。推行“黨員中心戶+十五聯戶”模式,劃定157個紅色微網格,1800余名黨員結對聯系1.6萬余戶群眾,累計解決民生問題45件。創新“黨群議事日”制度,通過“板凳會”“庭院議事會”等協商機制,修訂村規民約6項,村民參與率提升60%。組建“銀發調解隊”“崗小集”等39支志愿隊伍,開展助老送餐、課業輔導等服務70余次,惠及群眾2100余人。
“三措并舉”實現突破性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崛起。打造“一鎮一品”產業格局,重點發展薄殼山核桃全產業鏈。合肥市碧根果全產業示范項目,預計帶動村集體年增收超200萬元,吸引附近百名農民就業。豐景農業公司通過“林農復種”模式,在1200畝荒地上實現每畝產值8000元,并建成全國首個薄殼山核桃種質資源庫,推動8萬畝土地產業化升級。文旅融合拓展路徑,依托青峰嶺村“嶺上風光”自然資源,開發8公里親子騎行環線、非遺手工體驗等項目,年接待游客7萬余人次。大窯村研學游項目投資400萬元,建成輕鋼結構房1200平方米,通過資產租賃為村集體增收48萬元,并帶動周邊農戶提供餐飲、住宿服務。探索“飛地經濟”“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去年全鎮17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百萬元,總收入達2500萬元,較上年增長12%。松棵村新建800平方米鋼構廠房,年租金收益7.6萬元;青峰嶺村通過碧根果種植、研學旅游等多元業態,集體經濟分紅66萬元。
“三管齊下”筑牢鄉村發展根基。防返貧動態監測。構建“鎮—村—組”三級監測網絡,對因病、因災等重點群體實時跟蹤,2025年新增監測對象1戶3人,通過產業分紅、公益性崗位等開發式性幫扶措施實現動態清零15戶49人。大窯村、青峰嶺村為140戶脫貧戶代繳新農合、意外險,金額達7.83萬元。數字化治理賦能。利用“善治長豐”APP,集成事件上報、進度跟蹤功能,2025年受理群眾訴求180件,推動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留守兒童“愛心課堂”等19個項目落地。推廣智能灌溉技術,在薄殼山核桃種植區實現節水40%、節肥30%,人工成本降低50%。鄉風文明共建共享。制定《村規民約三字經》,涵蓋移風易俗、環境衛生等內容,通過“道德評議會”“積分銀行”等機制,清理衛生死角1200余處,評選“美麗庭院”20戶。常態化開展“非遺進村居”“紅色故事會”等文化活動,2025年舉辦各類演出10余場,群眾文化參與度提升40%。(撰稿人:羅莉;審核人:周永峰)
責任編輯:李家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