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縣造甲鎮:以“窗簾之約”踐“長”情,織密特殊老人關愛網

為解決農村高齡、獨居、重殘老人“生活照料缺、安全監護難”的實際困境,造甲鎮馬塘村立足基層治理實際,聚焦全村109名重點老人群體,創新推出“窗簾之約”關愛行動,篩選其中13位照護需求最迫切的特殊老人作為核心服務對象,以“看得見的細節守護”與“常態化的陪伴服務”,讓黨組織的關懷直抵老年群體心坎。
“窗簾之約”定規矩,筑牢安全“防護線”。馬塘村以“組織牽頭、網格落地”為核心,搭建標準化服務體系,把安全保障做細做實。村黨支部牽頭組建“窗簾之約”志愿服務隊,成員由村“兩委”干部、網格員、志愿者組成,同時按網格片劃分關愛網格,明確每個網格的負責人,統籌日常服務;同步制定《“窗簾之約”關愛行動實施方案》,敲定“每日聯系、每周見面、隨時聯絡”的服務機制,確保13位核心對象、109名重點老人都能被覆蓋。在服務細節上,為13位核心對象家庭懸掛“窗簾之約”專屬標識,張貼印有村書記、包片干部、網格員、村醫、電工、水廠聯系方式的愛心聯系卡,方便老人遇困時快速求助,也讓鄰里能幫忙留意;志愿者每天按約定時間上門查看,若發現窗簾未正常拉開或狀態異常,第一時間敲門詢問情況;針對失能、重殘老人,還會同步檢查水電燃氣開關是否安全、常用藥品是否充足,用“一日一查、一事一辦”的硬規矩,把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階段,讓老人住得安心。
“常”訪常問暖人心,搭建情感“連心橋”。為打破“只保安全、不管生活”的單一模式,馬塘村倡導“長”回家看看的關愛理念,將服務延伸到老人生活需求與精神慰藉層面。黨員志愿者定期上門,除了陪老人拉家常、讀醫保政策、講村里的新鮮事,還提供多樣化便民服務:每月幫獨居、留守老人打掃房間、整理雜物,做一次助潔服務;根據行動不便老人的需求,代購新鮮食材或協助加熱飯菜,解決“吃飯難”;聯合村電工、安全員上門排查用電用氣安全,及時更換老化線路、破損燃氣閥;對有就醫需求的老人,幫忙預約掛號、陪同就診取藥,化解“看病跑不動”的難題。此外,每逢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村黨支部都會為轄區老人送上米面油等慰問品,坐下來傾聽老人的訴求;針對因子女不在身邊產生孤獨感、焦慮情緒的老人,還聯合村婦聯、心理咨詢志愿者開展情緒安撫,用“常陪伴、常傾聽、常服務”的真情,幫老人排解孤單,讓關愛不止于“安全”,更能“走心”。
“長效”機制強保障,織密服務“保障網”。為避免關愛行動“一陣風”,馬塘村從制度層面夯實保障,確保服務“不斷檔、不打折”。村黨支部構建“網格化管理+閉環式服務”的長效機制:一方面依托前期劃分的網格,組建以村書記統籌、包片干部帶隊、網格員為骨干、志愿者為補充的網格化服務隊伍,明確每個網格的服務范圍、服務對象和職責清單,讓109名重點老人“每人都有專屬服務員”;另一方面建立特殊老人信息臺賬,詳細記錄老人的健康狀況、生活需求、家屬聯系方式,常態化更新,為精準服務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實行黨員志愿者輪值制度,制定月度服務排班表,確保每天都有志愿者在崗;建立閉環式問題解決機制——志愿者在服務中發現的問題,能現場解決的(如更換燈泡、調試電視、代充話費)當日就辦;需要多部門協作的(如維修水管及電路、申請兜底保障),24小時內上報村黨支部,由黨支部協調村衛生室、電力部門、水廠部門等資源統籌解決,處理結果還會及時反饋給老人及家屬;此外,還聯動村衛生室為患有大病、慢性病老人提供定期上門體檢服務,讓“一時之約”真正變成“長久守護”。
從13位核心老人的“窗簾守護”,到109名重點老人的“全面關懷”,馬塘村黨支部始終以基層黨組織的擔當,把關愛特殊老人的工作落到實處。未來,村黨支部將繼續優化服務機制,擴大“窗簾之約”的覆蓋范圍,用更貼心、更扎實的行動,讓每一位農村特殊老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與黨的關懷,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安”。(撰稿人:崔玲玲,審核人:扈孝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