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縣造甲鎮:讓“銀發力量”在基層治理中“熠熠生輝”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長豐縣造甲鎮積極探索“銀發力量+志愿服務”新路徑,通過打造“紅色聯盟”志愿服務體系,充分激發老干部、老黨員、老模范、老教師等“五老”群體的參與熱情,讓銀發智慧在社區治理中持續發光發熱。
爭做志愿服務員。在造甲社區銀齡群體以“我們的節日”為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傳統文化的“共鳴效應”。社區文明實踐站緊密結合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邀請“銀發宣講團”講述節日的文化淵源,結合節日特點與相應習俗開展如“艾草飄香迎端午 巧手共制鄰里情”“春二十四節氣·春分”“春節的由來”等活動近10余場,借助文化傳承之力,讓居民的文化認同感持續攀升。銀齡團體定期參與適度的志愿活動不僅有助于中老年人維持身體活動能力和認知功能,更加促進身心健康。最重要的是,志愿服務為他們帶來了強烈的成就感和價值感,讓晚年生活更有意義。他們用生動的教學實踐詮釋著 “老有所教、少有所學” 的雙向奔赴。
守望相助暖心員。充分發揮“五老”人員地緣熟、人脈廣的優勢,對于“窗簾之約”的老人們建立“晨練巡查+即時報送”機制。他們深知同齡人可能面臨的孤獨與不便,于是自發形成了守望相助的溫情網。對于社區里的獨居老人、行動不便者,他們約定“晚看燈、早看簾”,及時了解近況;會主動上門陪老人嘮家常、幫做家務,驅散內心的孤寂;幫忙取藥、買菜、送醫,解決生活中的實際難題。社區后期將進一步完善服務機制,動員更多居民參與,讓“窗簾之約”不僅是一時關懷,更是長效關愛,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爭做政策宣傳員。組建由老黨員老教師等組成的“銀發宣講團”,他們憑借豐富的閱歷和深厚的情懷,成為政策宣傳的中堅力量。充分依托黨課、主題黨日、群眾議事會等活動,承擔起社區“理論宣講員”的角色,無論是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課堂上,還是在鄰里間的閑談交流中,他們總能將晦澀的理論轉化為鮮活的案例。在近期開展的“‘長’回家”親情關懷行動中,他們以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為核心,把身邊敬老尊老愛老的孝親模范事跡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給群眾聽。社區也發揮此類典型人物與家庭的示范效應,通過宣傳孝親模范事跡,引導更多居民自覺踐行“常回家看看”,推動“‘長’回家”從倡議逐漸轉化為社區的共同行動,凝聚起孝親敬老的良好風氣與精神力量。(撰稿人:魏珍珍,審核人:扈孝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