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縣義井鎮:“長劍”淬煉義井筋骨 “豐羽”激活鄉村潛能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的振興。為破解村級干部隊伍“青黃不接”、“能力恐慌”等問題,鍛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骨干力量,義井鎮堅持系統性、創新性落實長豐縣“長劍礪才·豐羽筑基”體悟實訓工程。全鎮19個村(社區),52名村“兩委”后備力量全員參與,通過一套環環相扣、學用結合的“五個一”實訓體系,開展了一場從思想到實踐、從能力到情懷的全面淬煉,為義井鎮的鄉村振興事業注入了源頭活水。
思想淬煉,筑牢忠誠擔當的“政治基石”。育才先育魂,強能先強志。實訓將“深度理論研學與黨性錘煉”作為開篇第一課,其目的在于首先解決“為誰干事”的根本問題。通過組織后備力量集中學習黨的創新理論、觀看廉政教育片,引導其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這不僅是一次理論武裝,更是一次深刻的靈魂洗禮,確保了后備力量在未來的鄉村治理實踐中,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廉潔本色,成為讓組織放心、讓群眾信賴的“明白人”。大郢村后備力量在心得中寫道:“看到教育片中曾經的‘能人’干部因一念之差滑入深淵,我深刻認識到,未來無論在哪個崗位,都必須時刻繃緊廉潔自律這根弦,只有自身正、自身硬,才能贏得百姓真心擁護。”這場思想洗禮,為所有后備力量系好了職業生涯的“第一??圩印薄?/p>
一線練兵,鍛造破解難題的“硬核本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此次實訓將主戰場直接設在基層治理與服務群眾的最前沿。一方面,安排后備力量全程參與調解一件群眾矛盾糾紛,在“老帶新”的實戰中學習群眾語言、掌握調解方法、感知民生冷暖。在車王村,后備力量參與調解了一起因公共施工引發的房屋損壞賠償糾紛,不僅協助完成了細致的記錄,更在休憩時主動與村民拉家常,緩和氛圍,最終通過有效溝通促成雙方簽訂并履行維修協議。“光有熱情不夠,還得懂法、懂情、懂心理,這次實戰讓我真正明白了‘楓橋經驗’如何在鄉村落地生根。”另一方面,組織相關人員赴鎮級職能部門進行為期一周的跟班學習,在信訪接待、應急服務、農業政策落實等具體崗位上,熟悉政策流程,提升應對復雜局面的綜合能力。這種“沉浸式”崗位鍛煉,有效縮短了后備力量的成長周期,加速其從“潛力股”向“實力股”的轉變。
下沉走訪,培育扎根沃土的“百姓情懷”。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叭霊暨B心”深度訪談要求后備力量敲開農門、坐上板凳,與老黨員、致富能手、困難群眾等不同群體面對面交流,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通過傾聽原汁原味的民情民意,真正了解群眾的“急難愁盼”,收集關于村居發展的“金玉良言”。這項活動是信息收集的過程,更是培養后備力量鄉土情懷和群眾工作能力的關鍵一環,使其未來施策更能貼近地氣、溫暖民心。一次深入的走訪,揭開了涂拐社區一戶家庭的艱難境遇:家里的“頂梁柱”因車禍不幸偏癱,高昂的手術費用與年幼的孩子讓這個家不堪重負。社區后備力量將此事記在心上、付諸行動,通過多次溝通與協助,成功為其辦理了低保提標申請。當“審核通過”的消息傳來,不僅意味著一份穩定的補助,更給這個陷入困境的家庭帶去了切實的希望。
專題調研,磨礪著眼長遠的“戰略思維”。為培養后備力量“既會低頭拉車,更懂抬頭看路”的戰略眼光,專題調研成為檢驗其綜合素養的“試金石”。各村(社區)后備力量圍繞本村產業發展、矛盾溯源、基礎設施、文化建設等現實課題,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查研究。這一過程,促使他們從執行者向思考者轉變,學會系統性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為其未來參與甚至主導村級決策、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能力基礎。義井鎮向東村后備力量深入田間地頭,實地察看林地狀況,走訪本地的專業合作社,與技術人員和一線農戶進行廣泛交流,全面掌握村內當前的林地產業結構以及經濟效益等關鍵信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在先進村學習的工作經驗與向東村實際情況,與村“兩委”積極對接亳州銘徽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動落地薄殼山核桃林下套種中藥材項目,構建“以藥養林”生態循環模式,為鄉村長遠發展長注入了新動力,夯實了鄉村振興的產業根基。(撰稿人:李心媛 審稿人:顧曉祥)
責任編輯:李家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