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縣義井鎮黃巷村:“板凳議事會”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一圈紅色塑料板凳、一片濃密樹蔭、幾句親切鄉音,勾勒出基層治理的生動畫面。合肥市長豐縣義井鎮黃巷村黨支部開展的“板凳議事會”,把村務決策“現場”搬到村民家門口,讓治理效能在濃郁的鄉土氣息中持續釋放。
小板凳搭起“連心橋”,讓民意真正“聲”入人心。沒有會議室的拘束,只有農家小院的親切自然。黃巷村黨支部的黨員干部帶著政策干貨、懷揣為民真心,與村民圍坐一圈。“咱村的產業路下一步怎么規劃?”“圩東組的入戶路能不能爭取項目支持?”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把生產生活中的“難點”“盼點”一一擺上臺面。
村黨支部書記嚴云龍在板凳間來回走動,時而俯身記錄,時而耐心解答。“大家反映的高標準農田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問題,我們已經對接上級部門,后續補充項目已完成設計”“關于全村入戶路建設,我們已經完成逐戶丈量,并申報了2026年移民項目,明年就能實現家家戶戶通水泥路”……一個個民生關切在“拉家常”式的交流中得到回應,讓村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事有人問、有人辦”。
接地氣的議事方式,讓鄉村治理“活”起來。“板凳議事會”的巧妙之處,在于打破了干群之間的“無形之墻”。以往政策宣講多在室內,村民參與有限;如今在村頭路邊的“露天會場”,騎三輪路過的農戶可以隨時停下加入,納涼休息的老人也能當場提出建議。這種“零距離”溝通,讓村民從“旁觀者”轉變為“主人翁”。
截至目前,黃巷村通過“板凳議事會”已推動解決道路硬化、農田灌溉、文化設施建設等民生實事20余件,收集產業發展建議10余條。村民孟大爺感慨道:“以前總覺得村干部離得遠,現在坐在同一條板凳上聊天,心里的疙瘩解開了,對村里發展也更有了盼頭!”
長效機制作保障,讓“板凳”成為治理“常凳”。為確保“板凳議事會”常態長效、務實管用,黃巷村黨支部建立了“收集議題—分類研判—限期辦理—跟蹤反饋”的閉環機制。每次議事結束后,村干部將問題清單分解到人、明確時限,并在下次會議上通報進展。
同時,村里還積極邀請黨員代表、鄉賢能人參與議事,讓“土專家”“田秀才”的智慧融入村務決策。這種多元共治的模式,既提升了決策的科學性,也匯聚了鄉村發展的合力。
在黃巷村,“板凳議事會”已成為基層治理的一張“金色名片”。它以最質樸的方式激活了鄉村治理的“末梢神經”,讓黨的政策傳遍田間地頭,讓群眾心聲轉化為發展實效,繪就出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畫卷。(撰稿人:孟明慧 審稿人:盛鴻)
責任編輯:李家琳
